今天是珠峰复测7队员从珠峰下来的第8天。记者在国家测绘局职工文昌培训基地见到这些前来疗养的勇士们时,已看不到疲惫态,他们脸上写满了轻松的笑意。在2个小时的采访中,他们向记者介绍了有关珠峰复测的一些情况。
测绘人员登珠峰头一遭
国测一大队副队长陈永军告诉记者,此前该大队曾4次进入珠峰地区测量,到达最高海拔是6100米。要冲刺顶峰还是头一遭。测绘专业人员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高原反应,它将直接对复测工作造成影响。
为了将复测珠峰必不可少的觇标等设备带到顶峰安装,以取得有效测量数据,我国测绘专业人员与登山队首次联合行动,组成登山测量队。陈永军说,考虑到登珠峰的危险性,负责实施复测项目的该大队,以一中队为主体,严格挑选参与复测的测绘专业人员,其基本要求有4项:年轻、身体好,业务精、全面掌握各种测量技术;同样,参与测量的4名登山队员的挑选也非常严格。
经层层筛选,6名年轻的测绘专业人员被列为登顶预备队员,另有4名素质过硬的登山队员加入这一团体。随后他们接受了非常严格的登山、测绘技能、技术等有关训练。
据悉,早在去年下半年,登山测量队员便在中国登山协会和西藏登山协会的有关专家的辅导下,在北京的登山营地进行了一系列的登山训练;春节前后,部分队员进入陕西的秦岭山脉,接受雪地攀登等方面的训练;今年3月,他们又到西藏拉萨,和西藏登山队的队员一起训练;5200米、6500米、7100米……4月中旬后,队员们的训练海拔高度不断提升,难度逐渐加大。
据悉,包括4名登山队员在内,共有35人参加了珠峰复测登山测量队。
暴风雪频频肆虐
“珠峰气候非常恶劣”,作为登顶预备队员之一的刘西宁回忆说,他们自3月初进入西藏后,徒步测量穿越了1/3的藏区,总行程长达8000多公里,连续作业时间超过90天。之所以耗时比较长,跟珠峰恶劣的天气有很大关系。
他说,登山测量队3月21日到达海拔5200米处的大本营,在进行有关测量的同时继续为登顶进行训练。4月18日,测量队从大本营出发往顶峰进发,并于19日到达6500米后,停下休息以适应环境变化。而后携带仪器等爬至7128米的北坳营地,进行模拟练习,准备向顶峰冲刺。
但由于暴风雪的频频出现,他们一次次上去,又一次次被迫往下撤。从5月5日到10日,又从15日到18日再到20日,受恶劣天气影响,珠峰测量行动中最重要的冲顶行动的日期,也只好一次次往后推延。期间,他们被迫在海拔6500米营地待了近1个月。
直到5月19日,天气有所好转后,登山测量队再次向顶峰进发,每天冒着强风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气温下行走六七个小时。期间,最大风力达到11级。据介绍,冲顶队登顶测量的计划是:第一天,从6500米上到7028米或7790米的营地;第二天,上至8300米的突击营地;第三天登顶;第四天下撤至7790米或7028米的营地,第5天下撤至6500米前进营地或5200米的大本营。
如果当队员们到达海拔8300米营地时,天气状况不好,队员们将在那里等待时机,但是最多只能等待4天。在海拔8300米营地,因为严重缺氧,所有人都睡不着觉,冲顶队员将在帐篷内围坐一圈。如果好天气到来,到达峰顶的队员必须赶在天黑之前回到营地。如果不能按时到达峰顶,必须中途下撤,否则夜晚到来后会被冻伤,严重的会危及生命。
5月22日凌晨1点,到了冲顶队员们计划中的出发时间。但由于风太大,根本看不清路,冲顶再次受阻。一阻就是几个小时。期间,中科院的科学家们几次施放无线电气象探空气球,来了解峰顶气象数据。凌晨3点半,队员在零下32摄氏度的低温下冒着10级大风再次冲顶,并于当天上午11点08分胜利登顶。
据悉,冲顶队分A、B组,胜利登顶的是受过测绘训练的A组登山队员,测绘专业人员在B组。根据安排,因天气恶劣,为了保证冲顶这一重大任务成功完成,由A组登山队员携带仪器先上,如果不能安装仪器,再由B组接应。那天,A组登顶后,B组就没有继续向上登,但那时B组有的队员已经上到8200米的高度。
登顶后,队员们用40多分钟立起觇标,GPS测量设备、冰雪厚度雷达探测仪也在峰顶开始工作,各个交会点的测量队员立即抓紧时间进行交会观测。据悉,队员们观测两天,取得了大量的观测数据,峰顶GPS接收的数据和冰雪厚度雷达探测仪的数据,也于5月26日送到了测量大本营。(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刘宁) 搜狗(www.sogou.com)搜索:"珠峰 高度 登山",共找到 8,924
个相关网页
|